港美A股退市比較:退市活動的規律是什么?
更新日期:2024-06-11 20:01:07


上市公司“退市”(被稱為“摘牌”、“除牌”或“撤回上市”),指的是上市公司股份的名稱從交易所名單中被摘除,從而失去了在該交易所的上市地位,其含義是相對于公司“上市”來說的。


今年以來,港股退市21家,A股退市11家,美股退市69家(不含SPAC)。三大市場的上市公司退市有何規律,上市與退市之間存在什么聯系,每年多少公司退市才算合理?或許,我們可以在近幾年的市場活動里,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一、港股:今年退市21家,歷年IPO與退市維持合理差距

港股的退市分為“自愿退市”和“被強制退市”兩種。

港股上市公司自愿退市,一般有兩種原因:1)主要股東提出私有化/強制性收購;2)不擬在聯交所上市。

而被強制退市,則是因為上市公司觸發了聯交所的強制性退市機制引起的。

根據港交所主板《上市規則》第6.01條和創業板《上市規則》9.14A條,主板上市公司連續停牌超過18個月、創業板上市公司連續停牌超過12個月,港交所將有權取消其上市地位。

據LiveReport大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港股市場已有21家公司退市,其中1家為自愿撤回上市,7家為私有化退市,13家為被取消上市地位。

2021-2024年港股退市類型:

相比去年上半年,今年港股市場的退市數量明顯減少。這主要得益于“被取消上市”的企業數量大幅降低,即,因業務運作、財務業績、內幕消息、公眾持股量或其他可能導致被港交所強制退市的公司數量出現大幅減少。

此外,不少企業選擇了私有化退市或自愿撤回上市,年內退市的前四大企業均是出于這種“自愿退市”。究其原因,主要是過去一段時間港股市場的估值水平、交易活躍度過低。

2024年港股退市公司一覽:

過去幾年,港股每年退市公司數量占大市總量的比重約為2.5%。

若以IPO數量(不含SPAC、介紹上市及轉板)與退市數量的對比則可看出,港股市場的上市活動和退市活動大致保持著比較健康的差距,即IPO數量稍大于退市數量。



二、A股:今年退市11家,與IPO數量逐漸拉近至合理水平

根據滬深北證券交易所于4月30日公布的《股票上市規則》,目前A股的強制退市指標主要包括交易類、財務類、規范類、重大違法類四種。

在“新國九條”逐步落地后,現階段的退市標準變得比以往更加嚴格,上市公司的退市數量以及潛在的強制退市風險正在快速上升。

今年以來A股已有11家上市公司被退市,其中6家為股價低于面值,1家為連續三年虧損,其余4家為其它不符合掛牌的情形。此外,據統計,目前面臨交易類、財務類、規范類退市風險預警的A股上市公司分別有3家、86家、5家。

2021-2023年,A股分別有23家、50家、46家公司退市,前三年退市數量相比于同期的新股IPO數量顯得過于少了,新股上市從市場中抽走大量資金。直到今年,兩者差距逐漸拉近,恢復至合理水平。


過去幾年里,A股每年的退市公司數量占A股全部上市公司數量的比例不足1%

在更加嚴格的退市制度下,預計今后A股每年退市的公司數量占市場總數的比例將會進一步提高,今明兩年甚至有可能超過新股數量。


三、美股:2021年IPO大增,吸收市場過剩資金

以美股市場的經驗看,據統計,2021-2023年美股分別退市了219家、199家、191家公司(不含SPAC),而同期美股的IPO數量分別為1035家、181家、154家。今年以來美股IPO和退市數量分別為75家、69家。

可以看出,在2021年市場火熱期間,美股也存在IPO發行大規模超過退市數量的情況,不過次年以后其市場調節機制便令兩者差距縮小,甚至IPO融資還一度少于退市活動。

通常來說,美股年均退市數量(不含SPAC)占市場總數之比約為3%~4%。由于2021年美股發行大量SPAC,后續這些SPAC基本上都是以清算關閉退市告終,如果算上SPAC退市,則退市率能達到8%-10%左右的水平。


而眾所周知,2021年正是美聯儲大規模放水,美股市場資金泛濫的情況。借助海量的新股發行,IPO市場承接了一定規模的熱錢。但當加息下融資成本提高,IPO市場聚集眾多尚未盈利的虧損企業,反而被澆了一頭冷水。

而且,從近三年美股新股的表現看,不少上市新股的累計跌幅甚大。熱錢時期IPO新股往往出現發行估值過高等問題,而市場回歸理性后,新股股價又會大幅下跌,擠出泡沫。

2021年上市的美股新股表現:

整體上看,過去幾年里港股、美股每年退市的公司數量與IPO數量大體上會維持一個均勢,當市場資金過剩時新股發行可能會更盛行,以吸納多余資金,發揮股市“蓄水池”的作用。

不過,港美成熟市場極少出現“連續數年新股數量大幅超過退市數量”的情況,IPO發行負載若過大,可能從市場中抽取資金,反而會破壞股市的融資調節能力。A股在新政策改革下,未來也將進一步向這個方向靠攏。



以上內容由 AiPO.MYIQDII.COM 自動生成,不作為交易依據,更多詳情請進入AiPO數據網或下載捷利交易寶App查看。

相關標籤:   恒生指数(HSI.HK)    AiPO数据网

本網站所刊發、轉載的文章均來自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請在轉載有關文章時務必尊重該文章的著作權,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網站支持 aipo@tradego8.com 業務聯繫 vincentzhuang@tradego8.com AiPO數據網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