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企業造假“東窗事發” “日本制造”再陷信任危機
更新日期:2021-07-05 07:59:58

  閱讀提示

  日本三菱電機公司被曝產品檢驗數據造假,且造假行為可能已經持續超30年。曾經風光無限的“日本制造”如今陷入信任危機,對其他國家企業有警示意義。正如有媒體評論指出,企業應在技術進步、成本風控、管理機制等方面進一步創新,以造假手段維持虛假繁榮必將付出沉重代價。

  “又有公司的大人物出來,深深鞠躬,然后說對不起……”熟悉的一幕7月2日在日本三菱電機公司重演。

  當天,因為被曝光檢驗數據造假,社長杉山武史向公眾道歉并引咎辭職。而據媒體報道,三菱電機的造假行為或已持續超過30年。

  近年來,日本多家知名企業深陷造假丑聞,令輿論嘩然、業界震驚。

  從神戶制鋼、小林化工、高田氣囊、曙光公司,到人們耳熟能詳的豐田、日產、斯巴魯等知名車企……支撐日本經濟的制造業巨頭一家接一家爆出造假丑聞,讓“日本制造”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一

  據多家媒體披露,三菱電機公司的長崎工廠,沒有完全按照用戶要求檢驗列車空調產品中冷暖空調控制性能和電力消耗等內容,卻偽造檢驗數據,這種違規做法可能持續超過30年。

  目前,日本經濟產業省已經介入調查。

  新華社援引日本時事通訊社報道稱,三菱電機所產列車空調在日本國內市場所占份額最大,不僅裝備普通列車,還裝備新干線列車。

  東日本鐵路公司則透露,新干線等引進了三菱電機空調設備總計約9800臺。其中一大半,都可能是違規產品。

  另據日本媒體報道,此次丑聞牽扯范圍較廣,包括軌道車輛、地鐵甚至地震安全設備都可能存在數據造假問題,丑聞也讓市場對日本工業質量檢測的公正性產生廣泛質疑。

  這已經不是三菱集團首次被曝光造假問題。

  2020年12月,三菱電機被曝曾向歐洲車企出口大量不符合當地規范的汽車零部件,還偽造相關文件,持續時間長達3年;

  2018年2月,三菱電機的全資子公司被曝橡膠零件造假,未經檢測就發給了客戶;

  2017年,三菱集團旗下的三菱電線工業被曝偽造數百萬件產品數據,用戶包括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車;

  2016年,三菱汽車承認油耗造假,涉及車輛達60多萬,而造假行為始于2013年……

  二

  不只是三菱集團,近年來,多家知名企業屢屢爆出造假丑聞,讓曾代表高質量的“日本制造”陷入信任危機。

  今年2月,日本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曙光制動器工業株式會社向公眾道歉,其4家本土工廠生產的剎車及零部件產品中,有超過11萬件產品的數據是篡改或者編造出來的。

  曙光公司還承認,相關造假行為至少可以追溯到2001年,時間跨度長達20年,涉及包括豐田、日產在內的10余家日系車企。

  2020年12月,小林化工株式會社生產的一款藥物被指混入了比最高限量多2.5倍的催眠成分,導致200多名患者健康受損。

  隨后的調查發現,小林化工近500種藥物中約80%都有造假記錄,且造假行為長達40年。

  2017年8月,日本著名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被發現產品存在篡改數據、以次充好情況,部分產品的篡改歷史達10年。其“受害者”包括500余家日本和外國企業,波及汽車、鐵路、航空、航天等眾多行業。

  全球三大安全氣囊制造商之一的日本高田公司,自2008年就被陸續披露有造假行為。至2017年6月份,深陷安全和欺詐丑聞的高田公司宣布破產時,高田氣囊安全問題已存在10余年,問題氣囊多達上億個,召回成本高達數百億美元,成為迄今為止史上規模最大的汽車召回事件。

  深陷造假丑聞的還有日本最大的纖維化學生產廠家東麗公司。2017年,東麗公開承認從2008年4月到2016年7月間,在涉及增強汽車輪胎強度的輔助材料上數據造假,波及13家企業客戶。

  2018年,川崎重工違規將底盤削薄,導致了JR西日本新干線底盤斷裂……

  三

  接連出現的丑聞,不僅讓涉事企業名譽受損,更讓“日本制造”神話不再。

  現在,日本政府也不再辯稱造假僅是“個案”,而是改口稱一系列丑聞辜負了社會各界對“日本制造”的高度信賴,“這樣的丑聞動搖了企業公平交易的基礎。”

  長期以來,“日本制造”一向以精細嚴謹和過硬品質享譽世界,如今密集爆出的造假丑聞讓人們不解,“日本制造”到底怎么了?

  有分析認為,日本在全球制造業領域能位于前列,技術創新和工匠精神是其兩大制勝法寶。而大量企業造假也恰恰說明,這兩個制勝法寶出了問題。

  在市場人士看來,造假事件暴露了日本企業在技術轉型過程中的問題,其產業結構調整停滯不前已是不爭的事實。

  尤其是面對新的科技浪潮,不少日企陷入了新技術和新興業態的“適應不良”。很多企業沒有把重點放在自身產業結構升級上,導致產業結構升級緩慢,難以應對來自技術發達國家和新興發展中國家的沖擊。

  技術上無法創新和領先,一些曾經的“明星企業”就只能在原材料和產品工藝這些人為操作空間比較大的環節下手——造假往往就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

  而一旦造假,所謂的工匠精神只能淪為一種笑談。

  曾經風光無限的“日本制造”如今陷入信任危機,對其他國家企業有著警示意義。正如有媒體評論指出,企業應在技術進步、成本風控、管理機制等方面進一步創新,以造假手段維持虛假繁榮必將付出沉重代價。

  趙曉展


(責任編輯:馬常艷)

以上內容由 AiPO.MYIQDII.COM 自動生成,不作為交易依據,更多詳情請進入AiPO數據網或下載捷利交易寶App查看。

相關標籤:   AiPO數據網

本網站所刊發、轉載的文章均來自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請在轉載有關文章時務必尊重該文章的著作權,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網站支持 aipo@tradego8.com 業務聯繫 vincent.zhuang@tradego8.com AiPO數據網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